昨晚8点,北京同时发布沙尘暴黄色预警和大风黄色预警。根据北京生态环境检测中心数据显示:昨天晚上8点,外来沙尘在持续强偏西北风作用下影响北京,PM10小时浓度由每立方米400微克骤增至每立方米1321微克,达到6级严重污染水平,晚上10点达到每立方米1384微克的峰值浓度,夜间持续维持在1000微克的极高浓度。
今天上午8点,北京PM10 小时浓度为每立方米1102微克,还是属于严重污染水平。不过到中午时分,北京空气质量开始好转,中午12点,整体空气质量已为中度污染,实时空气质量指数195,密云、平谷两区已经转为良。目前,本市能见度已明显转好,解除沙尘暴黄色预警信号。
我国是否进入了新的沙尘活跃周期?音频:00:0011:10
(相关资料图)
本次沙尘天气的来源和成因是什么?
北京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表示,有利的沙、尘源分布和有利的空气不稳定条件是沙尘暴或强沙尘暴形成的主要原因。强风是沙尘暴产生的动力,沙、尘源是沙尘暴物质基础,不稳定的热力条件是利于风力加大、强对流发展,从而夹带更多的沙尘,并卷扬得更高。除此之外,前期干旱少雨,天气变暖,气温回升,是沙尘暴形成的特殊的天气气候背景,比如在蒙古国、中蒙边界内蒙古的这些区域、西北的一些区域总体上从冬天以来降雪比较少,春天以来的这个升温回暖又比较快,造成这些冰雪更快的融化,有大片的地表形成了这些裸土,有比较充分的沙源。随着升温比较快,近地面的这些不稳定气流容易把这些扬沙在大风的作用下带入高空,进行长距离的传输,由此就形成了沙尘天气。
我国是否进入了新的沙尘活跃周期?
马军认为,今年北京的沙尘天气在近10年来是显著偏多的。其实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沙尘天气非常频繁,后面逐步开始减少。2000年-2010年期间又稍微有所增加,到了2010年之后总体上是处于显著减少态势。从过去几十年的观测来看,确实有一些比较活跃时期,这里面的规律到底是什么可能还在研究过程中,但这中间涉及到的变量比较多,既有一些人为的因素,也有很多自然因素。这里面任何的一项其实都有可能造成沙尘天气频次的变动。比如说降雪、升温、强风等等。
我国在沙尘防治方面积累的经验,对于近期的沙尘是否仍然有用?
马军认为,最近几年发生的沙尘天气很多,确实和蒙古国的沙源地有关系,卫星云图上可以看到连片的沙尘在中蒙边界,这里的沙尘气团是最浓密的,同时从全国的监测站点来看,PM10爆表最严重的很多地方也是沿中蒙边界蒙古气旋的风向延伸,从西北向东南过来,所以总体上风向也指向是蒙古国的影响。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除了这个蒙古这边的沙源地,我国西北地区,包括内蒙古漫长的边界线附近、甘肃、新疆东部这些地区也有大片的沙源地,所以现在这个沙源是既有蒙古国,也有中国境内的沙源地。与之前相比,可能以前对境外的沙源监测能力比现在要少很多,所以之前对是否有很多来自境外的沙源还没有现在这么清。
我国也在过去这20年进行了大力的防风固沙、植树种草工作,还是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总体上沙尘天气在呈现减少的趋势,我想现在既然我们更多的识别了沙尘的来源,这也提示我们要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和周边国家共同携手治理沙源地。在治理的过程中,中国之前的很多治理的经验我觉得也会有很大的帮助,因为我们开始的更早,开展的规模也很大,但是同时我们也特别要需要看到蒙古国80%以上的地区都是降水稀少,沙漠化特别严重,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植树还是必须要来进行严谨的调研、评价,最主要的就是要减少人为对干旱脆弱地区的生态扰动。
今天上午,中国气象局就“沙尘”主题召开线上通气会,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桂海林在会上表示,沙尘并不是需要根治的天气。对于一些本来就降水稀少的气候区,我们现在防沙治沙采取的是科学态度,也就是对这些地区宜沙则沙,主要是防止它沙地的扩大化。“在不利于植被生长的地方,配上这种大风气旋的天气系统,沙尘是必然的一个天气现象。”
桂海林还表示,沙尘天气在带来一些不利影响之外,对于全球生态系统还是有一些有利之处。
如何理解“沙尘天气对全球生态系统的有利之处”?
马军表示,辩证地看它有一定的道理,因为沙尘虽然是从短期来看确实对人体是有害的,因为我们知道它这里面既有PM10,也有PM2.5,这些细小的微尘可以入肺,会对我们的呼吸道、心脑血管带来影响。呼吸这样的高浓度的沙尘是绝对对人体有害的,这点我们首先是必须要明确的。但是从全球的生态来讲,确实这些沙尘里面也带有很多不同的物质,包括一定的营养物质,可能这些营养物质会在传输过程中落到更多的区域,长期就会积累起来,可能对那些地区的生态也有一定的价值。但是总体上来看我们还是必须要去认到,自然的一些沙尘,像沙漠这些区域所形成的这种传输我们还姑且可以认为它有一定的益处,但是人为的扰动所带来的这种影响还是弊大于利的,尤其是过度放牧和过度开垦导致的表土被破坏、植被被破以及大量的开矿、过度的取水,这对当地生态肯定是有害的。因此我们要减少对自然生态的扰动,和自然和谐相处。
来源:新闻建外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