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一年,合肥获得了一个又一个和“宜居”有关的头衔:“国际湿地城市”“中国气候宜居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十八联圩湿地,高铁从湿地内穿过
(相关资料图)
银河景区
杏花公园
航拍巢湖 张雨瑶 摄
除此之外,还有一组组鲜活的数据,如一年收获314个蓝天,空气质量优良率86.0%,全市20个国考断面水质全部达标,巢湖富营养指数降幅超过近五年之和……
这些都在向世人表明,合肥正在呈现一幅城湖共生、宜居宜业的生态画卷。
城湖共生空气和水都是历年最好水平
居住在合肥的你,不知发现没有,这一年来,抬眼可见的湛蓝如洗的天空越来越多了,晒蓝天也成了合肥人朋友圈里的常态。
今年2月,乍暖还寒之际,记者来到巢湖岸边,那水天一色的场景令人难忘。湖岸线美成了海岸线,波光粼粼的湖面也像极了蓝色的海平面,但巢湖又与海不同,它更加柔和唯美,并且多了几分恬静与温柔。一时之间,仿佛置身于广阔无垠的海边,一切凡尘俗事抛之脑后,只剩这天、这水,幸福指数拉满。
这兴许就是城湖共生最美的境界了吧!
从合肥市生态环境局公布的数据来看,十年来合肥市环境空气质量总体上改善明显、持续好转。去年一年,合肥市空气质量首次全面达标,收获314个蓝天,空气质量优良率86.0%,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新高,PM2.5平均浓度为近十年来最低。
去年,合肥市的20个国考断面水质全部达标。董铺水库靠近大坝、杭埠河三河镇新大桥、双桥河入湖口、派河牛角大圩、丰乐河三河镇大桥、西河杨柳村、南淝河施口等7个国考断面水质甚至优于考核标准。巢湖东、西半湖和全湖水质均值均为Ⅳ类,与2021年同期相比,巢湖东、西半湖和全湖主要污染物总磷持续下降。巢湖富营养指数降幅超过近五年之和,连续两年消除蓝藻异味,“山水工程”绩效考评全国第一。
美誉加身宜居城市名扬天下
你知道吗?就在去年,合肥获得了一个又一个和“宜居”有关的美誉。它们分别是“国际湿地城市”“中国气候宜居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先来介绍一下“国际湿地城市”。2022年11月10日,《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瑞士日内瓦分会场举办,合肥成为全球43个“国际湿地城市”、我国13个“国际湿地城市”之一。如今,合肥全市湿地总面积达到11.82 万公顷,湿地覆盖率10.33%;建有国家湿地公园5处、省级湿地公园3处;湿地保护率达76%,位居全省第一。国际湿地城市,合肥当之无愧。
什么是中国气候宜居城市?今年2月,中国气象局公布《中国气象局关于2022年中国气候宜居城市(县)评审结果的公示》,公示显示:合肥为2022年中国气候宜居城市。合肥也成为全国首个获此殊荣的省会城市。
其实早在2020年11月28日,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宜居城市与城乡治理专业委员会就发布了《2020中国宜居宜业城市榜》,其中,合肥被评为2020中国宜居宜业城市。去年,在发布的“2022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省会及计划单列市)榜单中,合肥又成功入选“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此外,合肥是全国唯一一座城区内拥有两个国家级森林公园的城市,首批命名的3个国家园林城市之一,多次被评为“中国幸福城市”,多次荣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被评为“国家森林城市”、“美好生活城市”……可以说,关于合肥的“宜居”,早已美名在外。
推门见绿“绿色福利”送到家门口
这些年来,合肥人身边看得见的“绿色福利”可能就是家门口的公园多了起来,实现了“推门见绿”,城市园林绿化品质不断提高。每天在门口的公园里跑跑步,散散心,成为合肥人闲暇时的常态。
目前,合肥市森林覆盖率28.36%,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6%。新增人工造林44万亩、街头游园237个,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3平方米。合肥正在朝着“公园城市”的理想大步前进。
从一组最新的数据来看,十年来,合肥市新增、改造提升绿化面积约12000万平方米,其中新增公园绿地面积2894万平方米,新建、提升公园游园375个。建成20条“一路一花”示范路,对全市200条林荫道路进行建设和命名。高标准建设城区“十大公园”、骆岗中央公园、园博园等重点工程,完成逍遥津公园、天鹅湖公园、花冲公园等提升工程。建成百姓身边的口袋公园175个,努力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巢湖市、肥西县、肥东县、庐江县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县城),长丰县成功创建安徽省园林县城。
今年合肥还将办一件与“绿”相关的大事,举办第十四届中国(合肥)国际园林博览会,一个汇聚了中华文化元素和合肥文化特色的绿色园区——合肥骆岗中央公园即将呈现。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合肥坚定不移地践行“两山”理念,守护着城市的绿水青山,留住了合肥人的蓝天白云,宜居宜业的生态之城正在朝我们走来。
合肥通客户端-合报全媒体记者 张梦怡